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。近期,淮安掀起植樹熱潮。近年來,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,繪就了一幅綠滿淮安的生態畫卷。如今,淮安的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地更綠,生態底色愈發鮮明,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。
植樹造林繪就生態底色。近年來,我市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工作,取得顯著成效。2024年,我市累計造林24500畝,林地提質改造面積達73.29公頃,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近年來,我市不斷創新義務植樹形式,激發市民參與熱情,積極推動“綠色校園”“綠色社區”建設,鼓勵學校、企業、社會組織參與植樹造林,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參與、共建共享的綠色發展格局。同時,我市堅持因地制宜、適地適樹,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空間開展造林綠化,系統抓好以大運河、淮河、黃河故道等重要生態廊道為骨架,以道路綠化、水系綠化等為補充的綠色生態屏障建設,充分利用農村道路、溝渠、田坎等現有空間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。同時,科學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,對盱眙縣丘陵山地采取適當的封育措施,統籌兼顧、多措并舉開展中幼林撫育、低效林改造、退化林修復。
科技賦能森林資源管護。在推進植樹造林的同時,我市積極探索林業科技新路徑,利用無人機巡護、衛星遙感監測、物聯網等先進技術,構建“林草執法監管平臺”一網通辦管理體系,以科技賦能林業發展,守護綠水青山。持續強化技術支撐,充分利用各類“智慧林業”平臺,加快推進盱眙等重點地區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,并與省級平臺主動銜接。通過衛星遙感技術,對全市森林覆蓋率、林木生長狀況等進行精準監測;通過無人機巡護及時發現并處置森林火災、病蟲害等問題;物聯網技術的應用,進一步實現了對重點林區的實時監控和智能管理。
生態建設惠及百姓民生。植樹造林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,也為淮安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。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,我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、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,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走出了一條生態惠民的新路子。在盱眙縣,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林地不僅為當地增添了綠色,還孕育了豐富的林下經濟。當地農民利用林間空地種植中藥材、食用菌,養殖林下雞,年收入大幅增加。與此同時,我市依托洪澤湖、白馬湖、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資源,打造了一批生態旅游景區,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休閑。
春風吹綠江淮岸,植樹造林正當時。全市上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繪就了一幅綠滿淮安的生態畫卷,從科技賦能的智慧林業,到全民參與的綠色行動,再到生態惠民的綠色產業,淮安用實際行動詮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深刻內涵。未來,淮安將一如既往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,讓綠色成為淮安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,書寫淮安高質量發展綠色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