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漣水縣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,科學有序地推進“生態產業化”和“產業生態化”,按照“十有”標準統籌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,賦能鄉村振興穩步向前。
一是激活綠色經濟,構建三產融合新范式。漣水縣圍繞產鎮融合、三產融合,因地制宜探索示范帶建設路徑,著力構建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和綠色和諧的生態空間,持續推動種養循環、農牧結合發展,推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和再利用。同時,深化運用“一地三用”模式,推進235、326廊道沿線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、文化體驗等產業的深度融合,挖掘生態農業新業態,讓生態農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新引擎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
二是堅持因地制宜,規劃“綠水青山”新模式。以高質量、高標準聚焦高溝鎮墩南、大胡等4個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收尾工作,推進建設新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,深入許莊、三豐、灰墩、南元等村開展調研考察,廣泛聽取群眾意見,重點聚焦群眾期盼和生產生活需要,科學細化項目編排,確保既能留住記憶中的鄉愁,又能展現新農村的風采。
三是筑牢生態基底,構建長效發展新體系。建立“源頭減量-過程控制-末端治理”全鏈條污染防治體系,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、秸稈高值化利用等方法,推進生態治理修復精準化、長效化。大力宣傳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,重點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;加強對養殖企業糞污處理排放的常態化監管,嚴防養殖企業的私排亂放,推動稻麥種植和生豬養殖協同發展,持續提高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,為生態農業的長效發展增賦動能。